首先先請同學看看這篇新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423/1/xtk3.html
不吃不喝46年 才買得起北市新成屋 2008/04/23 14:00
大陸地產富豪團來台考察,新聞炒得火熱,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吳思瑤等人質
疑,台北市年輕人的購屋壓力,高居全台之冠,台北市長郝龍斌應該要立即拿出
有效對策,照顧年輕族群,市議員指出,台北市平均一戶32坪預售屋的房價,高
達2000萬元,年輕人平均要花46年,不吃不喝才有機會買屋。(林麗玉報導)
為了對比九位大陸地產富豪,台北市議員吳思瑤、徐佳青等人,邀請台北市
九位無殼青年現身說法,議員吳思瑤表示,台北市年輕人的購屋壓力,高居全台
之冠,如果以經建會統計,去年第四季購屋房價年所得比,台北市為8.6倍,高
於全國7倍,台北人至少要不吃不喝8.6年,才能有個地點偏遠、屋齡高的窩,
如果再以房屋雜誌預估的,2008年台北預售屋房價,以每坪62.3萬元計算,平
均一戶32坪預售屋,房價2000萬,台北市的年輕人平均要花46年,才可以買到
一間好一點的房屋。
市議員吳思瑤表示,現在許多六七年級生的台北市民,收入大約在兩萬八千
元到六萬元之間,其實許多人都還背負助學貸款及卡債。對於各縣市首長,高規
格接待大陸地產富豪團,台北市長郝龍斌面對新貧階級的六、七年 級生,應該
要針對房價過熱、分配不均的住宅政策,應該拿出有效對策,照顧年輕族群。
接下來請各位同學看一下PTT2上某一位在英國留學的學生的留言:
作者: snafu (Angel of mine) 看板: camduck
標題: Re: 準備好了嗎?面對如此「榮景」
時間: Wed Apr 23 20:29:45 2008
對於老師您這篇文章,我提供我居住在倫敦的一些觀察。倫敦的房價之高世界知
名。但究竟有多高呢?一間適合一家四口居住的普通的三房公寓(3 bedrooms
flat)以50萬英鎊(約折合台幣三千萬左右)起跳是很正常的。在倫敦市中心的地
區更可喊價到80-100萬英鎊。英國上班族平均年薪約25,000英鎊,不吃不喝二
十年才能買一棟可以棲身的房子(還和豪宅無涉)。這樣的房市「榮景」是現在進
行式:英國今年的房市報告指出,2007年房市交易中首次購屋者的比例還不到15%
。另外由於次級房貸的影響,今年這些自作孽的銀行要求首次購屋者必須繳納至少
兩成的頭期款;甚至有幾家公司直接拒絕所有首次購屋者貸款有三:外來移民、
暴發戶及投資行為。
非我族類的外國移民當然首當其衝。研究指出外來移民往往傾本國家族之力在倫
敦製產,以印度裔及巴基斯坦裔尤甚。英國當地中產階級單打獨鬥的結果當然在
房價飆漲的過程中敗退。另一方面,這些外來移民並沒有增加英國的競爭力,因
為他們很多都是低技術勞工。他們多以廉價工資取勝排擠英國當地居民的工作機
會,使得英國中下階級的處境更加困難。歐盟在近三年進一步將會員國工作權擴
展到東歐國家,這個問題的焦點就從印巴裔人士移轉到東歐人士。這點從倫敦服
務業工作人員的口音轉變就可見出端倪。有趣的是,英國對移民的論述也有先天
的偏見。在一個BBC討論移民的節目中,「移民」很自然的就是印巴人、東歐人
、亞裔人,或簡言之,非安格魯薩克遜人。在倫敦金融區淘金的西歐及美國白人
不是「移民」。人們對「你」「我」的分界舉世皆然。
在經濟蓬勃發展中所產生的暴發戶也被拿來批評。暴發戶不只是那些在海德公園
買下天價豪宅的俄國能源商人,造成更大影響的是金融界那些紅利動輒數十萬英
鎊的高技術白領勞工。事實上,他們其中很多屬於定義中的外來移民。就統計資
料顯示,在倫敦金融區約有50%的工作者並未持有英國護照。外來移民前來英國
淘金,受苦的是英國原本就相對弱勢的一群。低技術移民排擠其工作機會;高技
術移民讓房價更節節攀伸。高技術勞工們享受著金融與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他們
一年的年終紅利往往就相等於中下階級為購屋頭期款努力的十年所得。這些高技
術勞工從來不受國籍的限制,英國政府為他們量身訂作的移民計畫也不見得有用
。金流往哪裡流,他們人就跟上,當地國也只會張開雙手歡迎他們的「叛國」。
今天在倫敦,明天在紐約,後天到杜拜、亞洲。房價飆漲的罪魁禍首明明就是兩
種移民都有責任,但那些把英國當定居家園的低技術新移民受到英國固有居民的
批評最力,也產生了族群間的緊張關係;那些不把英國當母國的高技術移民們配
合英國過去幾年的經濟蓬勃發展演上一齣戲,當戲散場大家也就閃人了,一般輿
論多半還感謝他們這幾年對英國經濟做出的「貢獻」。
經濟相對優弱勢的正向循環進一步加深英國房市的問題。名目等值的資產對有錢
人和窮人的心理價值是不一樣的。有錢人相對比較不擔心投資的損失而願意進行
投資,而窮人通常因為潛在的投資損失對其財富絕對值傷害較大而避免進行投資
。於是有錢人將「更可能」利用投資賺到更多的錢;窮人因為避免投資,其資產
在名目上就算沒有縮水,也會在有錢人變的更有錢的過程中變的相對不值錢。簡
言之,有錢人更有錢,窮人更窮是一個自然的循環。人們可以進行賦稅、社會政
策甚至革命來調整,但是一旦經濟制度穩定下來,這樣的循環就自然到無法避免
。房地產對倫敦的有錢人是筆好生意,各大銀行捧著錢來讓你借,買下後出租的
計畫都有專人幫有錢人擬好。換言之,有錢人購屋是投資;另一方面窮人碰到的
情況截然相反:沒有資產保證又沒有高所得,銀行當然不願意借錢給窮人或是首
次購屋者。但是金融界人士很「體貼」的為這些窮人設計了其他商品,次級房貸
就是以更高的房貸利率去向那些相對較沒有償債保證的購屋者貸款。這在景氣昇
平時尚可行,去年年底的景氣反轉房價下跌時,次級房貸風暴馬上現形:當我繳
的本金利息比我買的房子現值還要貴的時候,為什麼我還要繼續繳?諷刺的是,
現在英國房市還挺熱絡的,很多有錢人把這個時機當作買進的好時機。這只不過
是貧富差距加大自然循環的一點花絮而已。
這些現象真的很獨特嗎?若就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動力觀之,似乎也沒這麼獨特。
不過就是人的經濟本能、有限的理性判斷,及人與人間互動模式所會造成幾近必
然的結果。從英國的經驗看台灣正要發生的事情,我看到了人們行為模式的重複
、個人在這些自然法則運作下的渺小,以及身為研究者的責任。我竊以為身為研
究者和關心社會公平等議題的人,更有效率的干預方式是找出社會運作背後的簡
單法則,並從這些簡單法則下手,改變社會自我循環的方向。這並不容易,但是
社會研究者和從事社會運動者的責任應該是不盡相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道同學看了這兩篇有什麼感覺?
當然 我相信第二篇可能會看不懂:D
先不論我或者是同學的家長是否為上文中的可以買房子的人
上面的現象
其實就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
當一切都全球化時,一切的競爭都是全球化
除非你是M型社會的一端或是既得利益者
不然的話 除了努力與別人競爭外
沒有其他的途徑可以前進.
- Apr 23 Wed 2008 22:44
[轉貼] 有關與房價的新聞與別人的心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